215 各有难处-《东晋:我的权臣父亲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如此辛劳,岂能长久。

    “依妾身愚见,视察粥厂一事,不如交由可信之人办理。”

    赵俱身兼三职,每天又得在粥厂耗上许久,白天办公的时间,根本处理不了那么多的政务。

    因此,他只能把公文带回家中,继续办公,如此才不会使得政务被积压。

    赵俱当然知道妻子的顾虑并非无的放矢。

    当初桓熙就是因为担心王猛的身体,明令禁止王猛将公文带回家中,也不许王猛留在衙署加班,而是将那些未被处理完的公文送往未央宫,由他亲自批阅。

    “赈济灾民,兹事体大,我已向各县派遣心腹,身边哪还有可信之人。”

    赵俱无奈道。

    他的妻子闻言,毛遂自荐道:

    “妾身愿为夫君分忧,不过是将木筷插入锅中,我虽妇人,亦可为之!”

    赵俱双目一亮,受限于男主外,女主内的思想,赵俱此前一直没有想到自己妻子的身上。

    正如妻子所言,往锅中插入木筷并不困难,最主要的是监督人选必须能够信得过,不会和粥厂之人沆瀣一气。

    而妻子作为陪伴自己快三十年的枕边人,还有谁能比她更值得信任。

    赵俱放下碗筷,高兴道:

    “如此,就有劳夫人了。”

    夫妇二人相视而笑。

    临近除夕,喜庆的氛围越发浓厚,对于关陇百姓来说,今年又是一个好年节。

    与原时空不同,这一年,关陇并未发生饥荒。

    当然了,史书之所以在永和十年留下一句:是岁,秦大饥,米一升直布一匹。

    也是事出有因,原时空中,桓温进攻关中,迫使苻建坚壁清野,才引发了那一场饥荒。

    如今的关陇,清平已久,虽说桓熙几乎是连年征战,但都是在外作战,并未让战火烧到关陇,也从未因为征伐,而对民众横征暴敛。

    因此,国库虽然吃紧,但民众的日子倒是过得舒心。

    桓熙治下的梁国,属于是国强民富,而非国富民强。

    民众有了积蓄,也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、商业的发展,自然而然的,桓熙终于决定提高商税,名义上还是百分之二的过税,也就是关税,和百分之三的住税,即贸易税。

    但已经允许税关重复征税,每县设立一处税关,相当于,商贩每经过一县,就要缴纳百分之二的住税。

    当然,哪怕关陇税卡林立,商人们依旧有利可图。

    他们不远千里,运输当地没有,或者紧缺的商品,本就是冲着暴利去的。

    关陇地区,百姓生活富足,那些大受欢迎的商品,不愁没有销路。

    北宋时,全国1200个县级行政单位,却设立了2200个税关,接近一县两关的规模,但这并没有阻碍北宋的商品经济走向空前繁荣。

    桓熙在关陇地区,每一个县,设置一个税关,并不会阻碍商人们追逐暴利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