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朱简烜希望通过自己的直接影响力,通过自己直接教育和引导未来的皇帝,将未来的尽可能长远的规划尽可能确定下来。 或者说,朱简烜选择继承人,考虑的并不是当事人的能力,而是自己的政策在未来的延续性。 自己选择的继承人能按照自己的安排稳定执政多久。 基于这种考量和忧虑,朱简烜的注意力分成了两个角度,大孙子和小儿子哪个更合适? 倒不是说朱简烜准备直接让孙子继位,而是考虑把自己的儿子辈和孙子辈一起考虑,立太子的同时也确定太孙的人选。 然后尽可能的亲自培养这个孙子,让自己的政策能够延续到自己的孙子辈。 这就要求自己从年龄较大的儿子中选择继承人,自己去世之前孙子也应该已经成年了。 样自己才能尽可能观察和教导孙子辈的皇帝。 甚至自己可以考虑主动退位,但是却仍然掌控军队、财政、立法、司法等封面的实际权力。 让继位的儿子只接管行政权,以皇帝的身份干宰相的活儿。 然后自己选定孙子三十多岁的时候,就要求自己的儿子在六十岁就直接退位,让孙子在自己生前就直接继位。 自己去世的时候,直接把最重要的军队、财政、立法、司法权力,跳过退位的儿子直接传给孙子。 这样孙子继位的时候,年龄能控制在三十多岁,他未来有三十到五十年的稳定执政时间。 这样的操作完成后,有机会竖立皇帝生前传位的传统,只不过其中的变数太多。 可能会让自己的儿子对自己怀恨在心,继位之后专心从自己手中夺取权力,甚至可能铤而走险搞出政变来。 自己可以选择一个较为老实的儿子,但老实也可能只是表演出来的…… 所以这样的安排具有较高的政治风险。 要么就不考虑孙子辈的问题,直接选择一个年龄较小的儿子作为继承人。 比如说自己五十岁之后生的儿子。 如果自己八十多岁去世,对方当时应该也才三十多岁,如果自己九十多岁去世,对方最多也就是四十出头。 对方应该能稳定执政三十到四十年。 自己直接教育一个儿子并让他直接掌权,应该比跨代安排孙子的风险要小很多。 但选小儿子作为继承人的话,自己就不可能在自己六十岁的时候就选定继承人,那时候这些小儿子都才不到十岁。 还没有上完学,更不用说具体的施政实习了,当时就直接当上太子,会影响他们的心态。 至少得等到对方二十到三十岁时,自己七十岁以后再做决定。 那就稍微应该做出点提示,消除现在成年的皇子和朝臣们理所当然的期待,让他们知道自己六十岁的时候不会决定继承人。 于是进入天工三十六年之后,朱简烜稍微调整了自己的做事规律,提高自己去皇家书院的频率。 开始更加频繁的给还在上学的儿子们上课,更加频繁的去旁听专业老师给儿子们讲课,并亲自参与各种考试的组织和评判。 同时安排太医院去做调查,统计现在勋贵家庭老人的年龄,统计富贵阶层老人去世的年龄,普通百姓的去世年龄。 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,随着大明医学技术不断升级革新,现在大明百姓的的预期寿命正在迅速攀升。 特别是富贵阶层家庭的老人,没有承受过长期重体力劳动的老人,寿命变得越来越长。 以至于经常有人感慨,以前都说七十古来稀,现在到处都是古稀之人。 统计之后,朱简烜又让礼部和太医院写文章,在官方的报刊、广播、电视上做节目说明,这算是在夸耀自己的功绩。 而大明的皇子和朝廷上的官员们,也很快就从这些消息中品味出了朱简烜的心态。 皇帝在即将六十岁的时候搞这种事情,说明皇帝也确实考虑了自己继承人的问题,但也并不急于马上确定继承人。 皇帝现在身体健康,活到七十岁以上是非常正常的事情,除非突然遭遇什么恶性疾病。 很多人都稍微有点遗憾,但也同时稍微松了口气。 太子不会马上出现,朝廷上的格局也不会马上有重大的变化,都继续完全按照皇帝的吩咐做事就是了。 皇子们也不需要在这几年高度紧张和期待了。 但皇子们也开始本能的担忧,再过十年八年之后的话,自己的竞争对手会增加很多。 自己这位父皇在五十岁之前,几乎每年都会生出四个到五个儿子来,就算是五十岁之后每年也会生出两到三个儿子来。 决定太子的时间推迟一年,完成学业的兄弟就会多好几个,推迟十年的话,就会多出几十个来。 现在已经成年的皇子们,心中总是忍不住考虑这件事情的影响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