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九章 仁心妙策-《陛下你的白月光救赎来了》
第(3/3)页
4. 通过严格考核:由太医院院判亲自牵头,组织数位资深太医,进行笔试和面试。笔试考核基础医理(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等典籍要点)、药性知识(《本草纲目》常见药材)、常见病症辨识;面试则考察应变能力、沟通技巧、以及最重要的——仁心仁术的态度。
告示通过京兆府和五城兵马司张贴出去后,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报名者远超预期,达百人之多。夏玉溪亲自参与了最终的面试环节。她坐在屏风之后,仔细观察每一位候选人的言谈举止。她并不一味追求高深的医术理论,更看重那份耐心、细心、以及对病患的同情心。她会问一些具体的问题,如“若遇病患情绪激动,当如何安抚?”“如何看待医者与病患的关系?”以此来考察她们的心性。
选拔过程持续了整整十天,最终,十名女医官和二十名医女的人选尘埃落定。她们背景各异:有退休太医的嫡女,如太医院前院判的孙女柳依依,医术理论扎实;有因丈夫早逝、家道中落而通晓药理的士族夫人周氏,为人沉稳;有京郊有名的接生婆冯妈妈,经验丰富;甚至还有两位原是宫中犯错被贬、但懂些药理的官婢,因多年表现良好、且确有天赋而被破格选拔,感激涕零。夏玉溪特意从自己有限的用度中拨出一笔不小的银子,作为她们初期的安家费、置装费和第一个月的俸禄,并亲自训话,勉励她们珍惜机会,精研医术,恪守医德,令所有入选者无不感念这位未来皇后的恩德与气度。
第三步是系统培训。 入选者水平参差不齐,亟需系统培训。夏玉溪请太医院指派了三位医术高明、品行敦厚且思想相对开明的太医——擅长妇科的孙太医、精通儿科的赵太医、以及谙熟药理的李太医,专门负责为期三个月的强化培训。培训内容极具针对性:
* 医术重点:妇科经带胎产诸症、儿科常见病及养护、老年病调养、官宦之家常见的“富贵病”(如脾胃不和、心悸失眠等)调理,以及急救常识。
* 规矩礼仪:由苏嬷嬷亲自教授宫廷礼仪、拜见各府诰命的规矩、如何应对各种场面、以及最重要的——《保密条例》,严禁泄露任何诊病过程中听闻的府内私事,违者严惩不贷。
* 实践观摩:安排女医们轮流到太医院下属的惠民药局观摩学习,接触更多病例。
夏玉溪时常在苏嬷嬷的陪同下,亲临授课堂探望。她并非只是巡视,有时会坐下来听一会儿课,课后与女医们亲切交谈,询问她们的学习困难,分享一些自己调理身体的心得,甚至叮嘱御膳房为熬夜苦读的女医们准备夜宵。她的平易近人、关怀备至,极大地鼓舞了女医们的学习热情,也让她们对这位未来的女主子充满了敬爱之情。
第四步是立规明纪与后勤保障。 夏玉溪深知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”。她亲自参与了女医署章程的制定,条款细致入微:
* 出诊制度:严格凭内务府核发的、写有具体府邸和事由的“出诊牌票”方可出诊,严禁私相授受或未经请示擅自行医。
* 病历管理:要求详细记录每一次诊病的脉案、药方,定期交太医院抽查备案,既为积累经验,也为明确责任。
* 保密铁律:反复强调,严禁以任何形式泄露在各府听闻之事,违者不仅本人将受重惩,保人亦将连坐。
* 待遇与尊严:明确女医的俸禄、休假、晋升渠道,并严令要求各府不得将女医视为普通仆役随意驱使,必须给予应有的尊重。
同时,她对女医署的后勤保障也极为上心。从药材的采购(要求品质上乘)、药柜的设置,到诊床、脉枕等器具的定制,甚至女医们居住环境的改善(要求干净、通风、有独立的书房),她都一一过问,确保她们能安心从业。
初夏时节,万物葱茏,女医署在精心筹备后,终于正式挂牌运作。起初,只有少数几家与皇室关系亲近或家中有急症的官员,试探性地向宫内递了帖子,请求恩赐女医。夏玉溪亲自审阅这些请求,与太医院商议后,选派合适的女医前往。
首次出诊便遇到了挑战。一位郡王府的老太妃久咳不愈,对年轻的女医心存疑虑。女医柳依依不卑不亢,细心诊脉后,发现太妃并非简单风寒,而是年老阴虚所致,开了滋阴润肺的方子,并耐心讲解了日常调养之法。几剂药后,太妃病情大为好转,郡王大喜,亲自上书向皇帝谢恩。
另一次,一位翰林编修的夫人临盆难产,稳婆束手无策,情况危急。女医冯妈妈凭借丰富的接生经验,果断采取措施,最终保得母子平安。编修感激涕零,称颂“皇后娘娘仁德,活我妻儿性命!”
一桩桩成功的案例,如同石子投入湖面,涟漪不断扩大。女医们精湛的医术(尤其在妇科儿科方面)、温和的态度、严谨的作风和严守秘密的操守,迅速赢得了京中官眷的信任和好评。请求恩赐女医的帖子越来越多,从内阁大学士到各部院堂官,乃至一些有头有脸的宗室府邸。
女医署不仅成为了皇帝施恩臣下、稳固人心的重要渠道,也确实解决了许多官员的后顾之忧,让他们能更安心地为朝廷效力。而夏玉溪所期待的“洞察细微”的作用,也初现端倪。女医们谨守规矩,从不主动打探,但她们专业的关怀和耐心的倾听,往往能赢得内眷的信任。闲谈中,关于某位官员是否孝顺、后宅是否和睦、子弟教育如何、甚至对某些朝政的零星看法等信息,会不经意间流露出来。这些信息经过女医署专人(由苏嬷嬷信任的老宫人负责)整理、筛选后,以极其隐秘的方式呈报给夏玉溪,再由她择其要者,在适当时机以闲聊的方式透露给慕容云泽。这些来自后宅的“软性”情报,为慕容云泽掌握臣子动态、了解京中风气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,有时甚至比正式的监察奏报更为直观和真实。
更让夏玉溪欣慰的是,民间关于女医署的议论,逐渐从新奇转向了广泛的赞誉。人们称赞新帝仁德,体恤臣子,更将这份功劳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未来皇后的“仁心”与“智慧”。市井间开始流传“皇后贤德,设立女医,惠及官眷,乃女子之福”的说法,甚至有些百姓开始期盼,有朝一日这等好事也能惠及寻常人家。夏玉溪的美名,随着女医们的脚步和百姓的口碑,悄然传遍了京城,为她日后母仪天下奠定了坚实的民心基础。
慕容云泽将这一切看在眼里,喜在心头。他没想到夏玉溪不仅提出了绝妙的构想,更以惊人的细致、魄力和执行力将其成功落地,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政治效果和社会反响。一天傍晚,他握着她的手,在静谧的漱玉轩中,由衷感叹:“溪儿,此女医署,真乃你送给朕、送给这天下的一份厚礼。朕心甚慰。你之才智,远超朕之预期。”
夏玉溪依偎在他身边,望着窗外庭院中沐浴在夕阳余晖下的花草,心中充满了平静的喜悦与成就感。她知道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在这深宫之中,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,一点点实现着价值,一点点播撒着仁政的种子,也一点点,走向那个与他并肩、共同守护这万里江山的未来。女医署的成功,如同在沉闷的国丧期和繁重的政务中,投入的一缕明媚阳光,照亮了前路,也温暖了人心。
第(3/3)页